古蔺长征故事(8): 双沙峰岩过红军

双沙镇峰岩
双沙峰岩过红军
罗树
红军经过古蔺县双沙镇的峰岩,是从土地关延绵数十里的缓坡顺势直下,形成好几百米的落差,成为一个上数百余亩半岛的一个四面环山的村落。峰岩海拔仅六百米,是大娄山中不多的特别适宜人居地方之一。解放前,这里是叙永到贵州古道边,是川黔商贾必过之地,自然形成一个繁荣村落,居住着近百户人家。
红军过峰岩,成为峰岩群众的自豪。当地望族吴氏宗祠“三让堂”展示的文字是这样介绍的:
“........1935年2月13日,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从摩尼黑沙哨经白石岩、石家河,北(白)堡到达白沙场,在这里休整了一天,召开了重要的军事会议,拟订了二渡赤水作战计划,发布了《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》。在从黑泥哨转战双沙途中,经过石家河时,最后一个小分队迷失了方向,沿河而下来到了峰岩,其中一个叫郑李(礼)龙的战士,由于病重留在了峰岩,其余战士继续北上。第二天,在白沙场赶上了大部队。
郑礼龙系江西人士,跟随部队从江西来到四川,留在峰岩一直与吴开智、吴华勇、吴华庆的曾祖父共同生活了十一年,于1946年病逝,葬于峰岩柏香林。
郑礼龙会一手编制好手艺,据说他所编制的器具可以盛水不漏,现在还保存着它所编制的器具。”


▲峰岩吴氏“三让堂”宗祠
2020年11月24日,笔者等人参加古蔺县政协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到了峰岩,找到八十七岁的吴华正等其他老人们,一说起红军的故事,他们拉开了话匣。


▲县政协副主席曹洪忠到峰岩调研红色文化
吴华正说,他就是红军长征那年出生的。他听到父亲吴文盼(音)说过,住在他们家的郑礼龙是红军,受伤后安置在马蹄滩王银该(音)家,在他家住了一年多,清乡队追查得紧,才背上来的。他们家在那时是富裕人家,爷爷心肠好,乐做善事。当看到一个奄奄一息的人坐在他们家外面的竹林旁,虽语言不通,但看到于心不忍,然后把他扶进了厢房,喂水、喂饭,请太医开药,郑礼龙后来病愈了。后来,虽清乡队多次清理红军时,但他们家是富裕人家,威信高,人又好,他们说郑礼龙是贵州过来做帮工的,清乡队也没问出过什么名堂,所以拿他没有办法。郑礼龙在他们家,农忙时帮忙做一些农活,也不要工钱,农闲时就走家串户,帮人编竹具。


▲老红军郑礼龙编制的竹具(吴文良拍摄)
郑礼龙所编竹具的手艺是相当精湛,什么都可以编,小到装种子的竹腰兜,大到晒粮食的斗腔(筐),其工艺是当地匠人做不到的,他们几家至今保存着他编斗撮(撮箕)、晒盘、斗筐,这些器具装水不漏,令人赞叹,成为他们家甚至是峰岩人的自豪。
郑礼龙在解放前去世,记得那时他十二岁,还在读书,吴家一向行善,出衣棺板木安葬在柏香林。
据地方党史资料,有关红军长征两次经过马蹄滩,均是发生在一渡赤水期间。红军一渡赤水后,中路纵队分几支进入马蹄,分别是军团长董振堂、政委李卓然率领的红五军团和司令员叶剑英、政委陈云率领的中央军委纵队及陈赓率领的干部团,历时三天[1]。而红军经过峰岩,是“2月15日,红五军团先到杨家垇、风岩地域,司令部驻白沙。”[2]
红五军团军团长是董振堂,政治委员是李卓然,参谋长是陈伯钧,政治部主任曾日三,下属第三十七团、第三十八团、第三十九团。《陈伯钧日记》没提及到峰岩,一是峰岩仅仅是路过的一个小地方,即使军团经过,也不一定记录。另外,从“三让堂”所留下的“......在从黑泥哨转战双沙途中,经过石家河时,最后一个小分队迷失了方向,沿河而下来到了峰岩,......”是有这种可能的。
郑礼龙是2月13日还是15日流落在古蔺,还是从马蹄背往峰岩的还是红军经过峰岩留下的伤员?就目前笔者收集的资料是两个版本两种说法,都符合常理,然而,在没有其他证据佐证的情况下,一样是不能确定的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红军过峰岩,伤员郑礼龙病愈后找不到部队,留在峰岩生活了十一年,这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虽然时间过去了几十年,大峰岩的乡亲们依然是津津乐道。(照片除署名外的均为作者拍摄,感承马蹄镇干部吴文良大力协助)
参考文献及资料:
[1]古蔺县政协《四渡赤水在古蔺》。
[2]古蔺县委宣传部《红军路线调查》。
[3]参加此次调研有县政协副主席曹洪忠、文史委王明洪、罗树等人。
作者|罗树

返回首页查看更多 >>

最新评论

热点新闻